扶姓郡望:扶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如:京兆郡、巴郡、河南郡。扶姓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扶姓有赐姓堂、京兆堂、善庆堂、翼汉堂等堂号。部分堂号出典如下:西汉迁尉扶嘉,本姓巫氏,曾劝刘邦定三秦。刘邦赞其可扶翼汉室之兴,赐姓扶氏。子孙以“翼汉”为家族堂号。明末胡克俭扶持社稷有功,崇祯帝赐姓扶,子孙以“赐姓”为家族堂号
扶姓郡望:
扶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如:京兆郡、巴郡、河南郡。
扶姓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扶姓有赐姓堂、京兆堂、善庆堂、翼汉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西汉迁尉扶嘉,本姓巫氏,曾劝刘邦定三秦。刘邦赞其可扶翼汉室之兴,赐姓扶氏。子孙以“翼汉”为家族堂号。
明末胡克俭扶持社稷有功,崇祯帝赐姓扶,子孙以“赐姓”为家族堂号。
清代张澍《姓氏寻源》一书以扶姓出黄帝臣扶微之后,宋代罗泌(1131-1189)<路史》一书则以扶姓出禹臣扶登之后,都是附会之说。商代的殷墟卜辞和青铜器铭出现的人名都不带姓氏,夏代或黄帝时代的人名怎么会带姓氏吗?《姓氏寻源》以《越绝书》越大夫扶同姓扶氏也值得怀疑。郭沫若(1892-1978)先生说“吴越远离中原,人名称谓颇保留原始习俗”,所以越人的人名未必带有姓氏。张澍就怀疑扶同可能就是《史记,越王世家》一书的越大夫逢同。《姓氏寻源》以东汉安帝、顺帝时乌桓族首领扶漱官姓扶氏,也是不可信的。东汉时乌桓人尚无姓氏,例如东汉乌桓部大人丘力居,其子名楼班,侄名蹋顿,都没有姓氏。其他乌桓首领无何、难楼、阿坚、咄归、羌渠等也没有姓氏。扶漱官,就未姓扶氏,很可能只是一个人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