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网祝姓氏的来源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典故? 来源历史典故正文

祝姓氏的来源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典故? 来源历史典故

祝姓氏起源:姓氏的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氏也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姓氏主要来自:


祝姓氏起源:

姓氏的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氏也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
姓氏主要来自:1、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2、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3、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4、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关于祝氏的姓氏来源说法如下:
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缶氏(叱卢氏)皆改为汉姓祝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时期属臣祝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鸠,为上古时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教化民众,商、周时期改称司徒。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祝鸠氏,司徒也。祝鸠,鹪鸠也,故为司徒,主教民。”在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祝聃,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秘祝,乃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天下一旦遇到灾祸,他就秘密地祷告上天,请求上天把灾祸从皇帝身上转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仿效秦朝,也设置了秘祝官。在秘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祝氏迁徙分布: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政治需要、战乱逃难、经济谋生、改朝换代、避讳改姓、复姓改单姓等原因有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同时,也改变着姓氏的分布。

祝姓的迁徙分布主要有: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

祝姓氏的来源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典故? 来源历史典故

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

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

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  
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  
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  
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祝姓历史名人:

祝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把为火神。  

祝英台:东晋上虞人。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3年。英台先归,山伯过上虞访之,始知英台为女。欲娶为妻,而英台己许贸城马氏。山伯后为郧令,相思病卒,葬城西清道原,次年,英台适马氏,趁舟过梁山伯墓,风涛阻舟不能前,英台登岸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并埋。宰相谢安闻知,奏封为义妇冢。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明朝长洲人。博学善文,尤工书法,其狂草下笔纵横,于似无规则中见功力。著有《祝氏集略》30卷、《怀星堂集》30卷。

《祝姓氏的来源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典故? 来源历史典故》来源于网络。本文任何之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建议,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https://www.qiming.biz/a/11694/74573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