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姓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2位。别氏为京兆堂。
别姓起源
1、于王族,出自天子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属于以宗族称谓为氏。
别氏,出自古代“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说。“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在《公侯议》中指出:“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
在典籍《礼记·丧服小记》中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记载。意为,诸侯国国君嫡长子当继承父位,长子的弟辈谓庶子,均称“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须分离出宫自立一家,另赐新氏。而出宫别子即为新赐姓氏之始祖,此谓“别子为祖”。与诸侯国宗法同制,别子之嫡长子、嫡长孙继承新氏家支为大宗,此谓“继别为宗”。嫡长子之外庶子属小宗,小宗依宗法各继承其第一代庶子。别子不得以祖上的姓氏为姓,只能以祖父之名字、官称、爵位、封邑、谥号等为姓氏,其中亦有以宗法制度中长幼、嫡庶、地位为姓,遂有别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记载:“古诸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祖,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此别氏之义。”由此,有的姓氏学专家认为,在史籍《姓氏寻源》中所说的“别氏为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
2、源于庶族,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别成子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有关于别氏的最早记述:“别成子后代,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乃成今之别氏。”
据文献《百家姓姓氏起源》记载:上古之时,有一个隐士,名号为别成子。
别成子喜为众人排解忧难,甚受百姓拥戴;不少诸侯贵族亦闻其名,欲请为官,但均遭拒绝。后有一贵族因嫉妒别成子,将其杀之,陨其首,弃于终南山中一深潭。百姓闻听后如丧考妣,于其家中设灵堂,将无头尸置于棺椁,还选了精通水性的年轻人下深潭觅其首,不料,打捞到的头颅却氏那贵族。众人惊诧不已,纷纷着人往贵族家打探,果闻在别成子遇难翌日,那贵族亦被人枭首。众人甚感蹊跷,于是疾返别成子灵堂,却见那棺椁里空空如也。自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别成子,据说他已通过“兵解”方式,得道成仙而去。
实际上,别成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学家,并撰有著作。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阴阳学家的系列著作中,有“《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据学者别廷峰在其所著的《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一文中记载:阴阳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相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流派。
阴阳说、五行说,是当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一种流行思想,代表人物是邹衍(公元前305~前240年)。阴阳家在学术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氏阴阳相互协调、冲克而推动的,是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的。这个学说为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在创建新型的封建社会制度、统一政权的过程中找到了理论根据,为改朝换代合法与否,确立了评判的标准。别成子,就是该学派众多学者中的一个佼佼者,是这个学派中的一位有见解、有著述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十分活跃的战国时期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学者。
由于年代久远,文章佚失,今天人们已经看不到别成子所撰写的原篇《望军气》六篇文章和三卷图。但相传,到了秦汉之际,著名谋略家张良的老师赤松子就是别成子的徒弟,张良承其衣钵,因此人们可以从张良的一系列著述中,看到当年别成子的学术思想。
在别成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名号为姓氏者,称别氏,世代相传至今。别氏族人大多尊奉别成子为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孙伯黡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至春秋时,晋张侯、张老,实为大家。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遂逃功赏,耕于负山。后魏有张仪、张丑。至汉朝,张姓滋多。常山王张耳,梁人。丞相张苍,阳武人也。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张汤,增定律令,以防奸恶,有利于民,又好荐贤达士,故受福佑。子安世为车骑将军,封富平侯,敦仁俭约,矜遂权而好阴德,是以子孙昌炽,世有贤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乱,享国不绝,家凡四公,世着忠孝行义。”
据史籍《汉书》的记载,西汉车骑将军张安世被赐封在富平,为陕西富平侯,传到其第五世孙纯嗣侯,因为恭俭自修,因此在王莽篡汉后,并没有失爵。到了东汉建武中期,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亦称别乡侯。
纯嗣侯就是张纯,在东汉时期,被汉光武帝刘秀改封为武始侯,亦称别乡侯。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或爵称为姓氏者,称别氏,世代相传至今。
4、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军制别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汉时期,军中主力部队以外的辅助部队称别部,统领之将官称为“别将”,亦称“别部司马”。到北魏中期以后,于主帅都督别道附翼而行之部队亦称别部,统领称“别将”。别将一般为六品,官秩六百石,唐朝时期降至从七品,多称作偏将。别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别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别氏、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