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很多人都面临着而立之年,这也是更让人头疼,更让人纠结,更让人苦恼的年龄。三十而立,这意味着,你肩上的单子更重了,你肩负着成家的责任,肩负着立业的责任,肩负着养活一家老小的责任。今天,先知中国抽出一点时间来跟大家详细的解说一下什么是而立之年,以及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什么是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ér lì zhī nián
出处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解释
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则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这个阶段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更高的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知、获得知识了,是该学有所成的时候了,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看法,是走向四十不惑的必经之路,也是阶段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说一个人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是应该具有了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的自立和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
示例
鲁迅《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拘了。”
30岁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通俗来讲就是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之年的感悟:
三十岁,而立之年,不再是童言无忌的年龄,要学着对人生进行辨证的“扬弃”。善意的,欣然接受;恶意的,一笑置之。面对未来,渐渐地感受到双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社会、对人生,不再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大惊小怪,不再因角落里射来目光而烦躁不安,不再因善意的投入未能换回真诚的报偿而悲哀。学会忍耐、学会理解、学会从别人的目光中检查自己的言行,学会从平淡的小事中挖掘出闪光的东西,学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虽然成功和幸福不会唾手可得,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言必信,时刻牢记做一件好事,心中就会点燃一盏明灯。只希望,在我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的时候,我仍能无怨无悔地喊一声:这个龙头我曾来过!
以上就是先知中国给大家整理的什么是而立之年,以及而立之年是多少岁的解释,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