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1.本文解读《系辞上传》第六章最后一段的“四配”,即:“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此“四配”,的共同句式是:“X X (之X )配 X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1.本文解读《系辞上传》第六章最后一段的“四配”,即:“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此“四配”,的共同句式是:“X X (之X )配 X X”,其共用的关键字是“配”。配在古文中有多种相近的字义:“《说文》,酒色也;又《玉篇》,匹也、媲也、对也、当也、合也”。译成今文,在本句中,似宜译成,“《易经》的 X X (均属抽象的功能特性)可以与 X X (多属具体形象)相匹配”。需要注意的是,抽象是对具体形象内在性质的提炼和概括,可以拓展外延,用于说明具有同一性质,但形象不同的实体,所以,此句中“配”义,决不能译成“就是”、“等同”、“相当”。
2.“广大配天地”,“广大”一词,由〈上〉文可知,是因“坤”卦之阴虚量广源自地,“乾”卦之阳实质大源自天,两卦互动而生成。故宇宙间一切事物再广再大,也莫过于天地。任何个人或组织,在自我评价时,当籍以自戒,切忌高估自己、忘乎所以、一手遮天、蔽众人之耳目、堵百姓之言道、占更多资源和财富为己有!
3.“变通配四时” ,“变通”一词,在《系辞》中是指:变乃因阴阳爻的更易而化成新卦;通乃爻象的往来上下、刚柔的相济推动、六十四卦的有序循环。变通同时包含了传承、革旧、创新三义。“四时”,乃是位于太阳系中,地球上的人类所感知的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前后两层意思联起来说,《易传》所述爻卦阴阳变通之理,源自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之理。任何个人或组织,在对待自身的生老病死方面,既要认识这是一种自然变化规律作用的必然表现,更要学会运用这种规律,活出生命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和意义。消极应付、积极应对、自觉驾驭,是个人或组织的三种不同品位的精神境界!
4.“阴阳之义配日月”,“阴阳之义”一词,在此处特指的是《易传》所述的阴阳轮流消长之理,今人初闻此说,多感茫然,不知所以然。其实,日含阳之义,月含阴之义;日落月起,月没日出,最为直观地体现了《易传》所述的阴阳轮流消长之理;古文字上日下月,合—为“易”,左日右月,合一为“明”。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有心,都能从日月的相对变动中,明了《周易》中所述的阴阳轮流消长之理,去正确对待人生的起伏、组织的兴衰、周边环境的顺逆,审时度势,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时机!
5.“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简之善”一词,两岸学者多半译成:“容易简单的优点”;“平易简要的完美”;“大道完美,理论简明,方法实用”;“平易简要的美善原理”;“最易知、最简单的、至善的”等,笔者属后学之辈,冒昧提出另类想法,求请指正:
6.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至顺则所行不烦,故简”。可见,“易”源于天之固有的自强不息精神;“简”源于地之本有的厚德载物精神。故笔者认为:“易简”的本义当是,乾易坤简,即君子应以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律已处事;以地势坤,厚德载物的精神去接人待物。《系辞传》作者在此阐述的是人类社会若要生生不息,所必须具备的恒常的人文理念!
7.换句话说:“易简之善”译成今文指的是《易传》所述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至德”即中庸之德,见《论语·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前后合述,人道〔仁义之道)的功用一中庸之德,体现了《易传》所述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的新生代,亟须传承、光大的优良传统,就是这种自强不息和厚德待物的人文精神!
8.如上假设成立,则“四配”译成今文,是否可这样表达:
9.“广大”一词,是因“坤”卦之阴虚、量广、源自地,“乾”卦之阳实、质大、源自天,两卦互动而生成。故宇宙间一切事物再广再大,也莫过于天地。
10.“变通”一词,在《系辞》中是指:变乃因阴阳爻的更易而化成新卦;通乃爻象的往来上下、刚柔的相济推动、六十四卦的有序循环。变通同时包含了传承、革旧、创新三义。“四时”,乃是位于太阳系中,地球上的人类所感知的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前后合述,故《易传》所述爻卦阴阳变通之理,源自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之理。
11.“阴阳之义”一词,在此处特指的是《易传》所述的阴阳轮流消长之理。今人初闻此说,多感茫然,不知所以然。其实,日含阳之义,月含阴之义;古文字上日下月,合—为“易”,左日右月,合一为“明”。故《易传》所述的阴阳轮流消长之理。最为直观地体现在日落月起、月没日出上。
12.“易简之善”一词,“易简”指的是乾易坤简。“易简之善”,指的是乾之自强不息和坤之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至德”即中庸之德,见《论语·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人道〔仁义之道)的功用一中庸之德,故《易传》所述的乾之自强不息和坤之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人道〔仁义之道)的功用一中庸之德上。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