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礼仪之邦,虽然是很好的称呼,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最初,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有很浓重的封建统治的色彩。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益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符合现代发展的文化礼仪,礼仪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有利于传承。对于培养个人良好的素质,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和谐人际关系都有巨大的帮助和价值。
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这些都是传统美德,离不开礼仪的规范。“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礼仪即是指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求提升个人品德,和谐人际关系,以求达到为人榜样,受众人景仰。年龄是区分长幼的重要标志,不过也会有一些瑕疵,古人一般用辈分来确定在家族中的地位,有的人可能年龄小,但是辈分极高。
名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表明辈分,确定彼此关系,中国人在名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让同姓的人可以通过名字判断出彼此暗含的关系,确定自己的辈分。异性之人,也可以根据自己和其他姓氏的联系,确定长幼顺序。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严格确定辈分用字,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同姓之人就可以通过辈分判别长幼秩序。二是,不同辈分的人选择不同偏旁的字。在红楼梦中有充分的体现,贾家第一代用“水”字偏旁(贾源、贾演);第二辈,选用“人”字偏旁(贾代善、贾代化);第三代,选用“文”字偏旁(贾政、贾赦、贾敏)等等,每一代都用相同的偏旁,这样也能够区分长幼秩序。
同辈之人也可以用相应的方法鉴别和区分,古时候,兄弟之间会用不同的表字,方便外人确定长幼。比如伯、仲、叔、季就是用来进行兄弟顺序排行的,被人看到名字,就能知道简单的家庭情况,有助于沟通交流。
用辈分取名字,不仅可以很好的确定彼此的长幼顺序,也能同姓之人拥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同样,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来也将继续的流传下去。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取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