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区因为风俗文化不同,所以在一些日常行为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文化,被称之为地方风俗特色。那么关于土族的丧事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土族当地葬礼都是如何举行的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土族的丧俗因地而异,互助地区的土族除对死亡的小孩行天葬外,一般行火葬。民和地区的土族除对非正常死亡、产妇和夭折的小孩行火葬外,都行土葬。大通、天祝一带的土族,部分实行土葬。
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匠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灵堂设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一般是每户请一人,每晚念毕“嘛尼”,丧家都要请吃一顿饭。吃时,先敬馒头、油炸馍、茶,之后,每人一碗油炒面,最后才吃饭,土族语称作“格茶”,汉意为“善茶”、“舍施茶”。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丧礼的最后一天,亲戚朋友来亡人灵前吊唁,献哈达、献馒头一副十二个。之后,进行送葬。
实行火葬的土族,人死以后,先脱去衣服,说是“精肚儿来,精肚儿去”。然后在遗体僵硬前,使其成为母腹中胎儿的蹲坐状,双手合十而握成拳形,两拇指撑于下颌骨,一般用五寸宽的长白布条捆住,披上斗篷式的“布日拉”即丧服,下围布裙
(老年人用黄布做,年轻人用白布做)。人死的当天晚上请喇嘛占卜葬期,请本家等商议治丧事宜,向亲友报丧,布置灵堂,请木匠制作灵轿,土族语称作
“斡东”,即木制轿式寿材,是旧时土族火葬所用的葬具。人们认为逝者火化的速度越快越好,火化的快,说明逝者无事扯心,上西天成佛去了。火化后,丧家还要给送葬的人散点零钱,并请他们到家喝茶吃饭。
土族丧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顿饭、嬷嬷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米饭。一般不动荤,只吃素。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女儿、媳妇都要哭丧。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灵轿也要砸碎火烧。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左右,火化结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线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友,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
实行土葬的土族,人过世后用棺木装殓。棺木多用松木或柏木做成,式样与汉族相同。葬时,请喇嘛念经,埋入坟地。此外,旧时民和一带的土族,在挖墓穴时,孝子先在选定的墓穴处划一“十”字,然后向本村掘墓人跪拜。挖偏洞时,掘墓人要以酒祭奠土地神。挖好墓穴,孝子先察看一下穴内,并用孝布擦拭一番。挖墓穴用的铁锹等工具,不能肩扛回家,只能将此等工具头挨地拖回去。出殡时,全村各家门口都要点燃一堆火,以免亡灵游弋。葬后,众人回家时,要在大门口放一盆水、一把刀,洗手后方可入家门。同时,还要在大门口点燃一堆火,以禁阴灵入内。
小结:土族当地一般小孩子去世了,都是实行天葬的风俗。然后大人一般都是实行火葬。当地人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都是一部分的实行土葬的,因为当地人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