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冥王星星座原本是属于九大行星的,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就被除名了,现在科学家只承认八大行星。那么冥王星为什么就不属于行星了呢?是因为什么被除名的呢?被称之为行星有什么条件呢?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投票通过的行星定义,行星和矮行星区别在于有没有扫清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也就是说,如果把天体定义为行星的话,应该是局部天体群中体积最大的。局部天体群就是指穿越和靠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通俗地说,就是在这个天体轨道周围的其他天体。行星比轨道周围的其他天体加在一起要大。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大会决定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其他天体按照下列方式划分为3个明确的类别:
一颗行星是一个天体,它满足围绕太阳运转,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同时扫清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一颗矮行星是一个天体,它满足围绕太阳运转,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扫清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一颗卫星。
其他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卫星除外,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下面来看看行星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天体才能被称之为行星:
1: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使得引力将自身挤压成球体。
2:必须围绕自己的母恒星公转,你不能把围绕行星公转的卫星计算在内,也不能把没有自己母恒星的游荡天体计算在内。这两条定义是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已经存续了一个世纪了。
3:第三条是最为重点,是冥王星被降级的根本原因,这条就是前几年新增加的定义。行星必须有足够大的引力来吞吐碎片。其含义是,如果你将一堆小天体碎片丢入这个星球公转的轨道内,如果这个星球的引力能将这些碎片抛出轨道范围(原理先不说,反正引力是能将其抛出的),或者在长达40亿年里依靠引力将这些碎片一一吞噬(为什么是40亿年,因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诞生时间就是40多亿年,这条定义就是以我们的太阳系为标准的)。如果它做得到,它就是颗行星,如果它做不到,它就不能被称之为行星。
冥王星的公转轨道内,都是柯伊伯带的冰封碎片,而冥王星显然已经绕日公转40亿年以上了。但是由于它自身的引力太小,还无法清除这些轨道内的障碍物。这也是柯伊伯带矮行星的普遍特性,既质量足够大、绕日公转、无法清除轨道碎片,和其它已经能够清除轨道碎片的八大行星完全不同。所以科学
家们给柯伊伯带这些天体一个新的归类:矮行星。
行星必须能依靠自身引力清除公转轨道内的所有障碍物,要么抛出,要么吞噬,总之它必须使得这个公转轨道成为行星自己的“专用轨道”。这一定义非常重要,比如地球和金星现在都是行星,如果有一个外在得力将它们推入一个共用一个轨道之后,这两颗星球就都不能被成为行星了。
这是为了对行星的定义更加严谨和准确,也算是天文学的一大进步,严谨和规范化对科学的发展总是一件好事。科学不能因为个人喜好,不能因为我喜欢冥王星,所以应该给它一个特例,让它保留行星行列。
小结:冥王星之所以被人们除名,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它并不属于行星的列表,因为它的体积非常的小,质量不够大,而公转速度或者是相关的资讯都是不属于行星的列表的。因此科学家们一致决定,废除冥王星,改为矮行星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