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景色一向为人们所倾倒,江南水乡建筑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巧妙、结构美观,在中国建筑文化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啊!接下来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江南水乡建筑文化。
一: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引言
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风水楼阁等。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二: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分析
(一)建筑特点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在江南水乡众多的古镇中,只有乌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文化古镇。它除了水乡古镇都有的小桥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以外,还有茶馆、染坊、典当、戏台、道观、寺庙、书院和名人故居。一个水乡古镇应该有的东西,它都有了。所以进入乌镇,踏着清冷的石板,信步于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部线装书,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我可以说,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古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象征的了。在乌镇看桥,会无端想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旧时为两省(浙江、江苏)、三府(湖州、苏州、嘉兴)、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的错壤之地,为江浙交界的一个重镇。从谭家湾遗址的考证来看,乌镇早在7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正式称镇是在唐咸通年间,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这在江南水镇中十分少见。镇上除了穿镇而过的市河外,还有两条小河绕镇而过,与市河一水相连。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绰影幢幢,而河面不大,恰好小桥轻卧,杨柳依依。浓郁的水乡古镇风味,在乌镇发挥到了极致。它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建筑群落,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小小的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有“百步一桥”之说,桥最多时达120多座,现存古桥30多座。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呈纷繁之象,有的石拱、有的平铺,有的雄伟、有的轻巧。在乌镇看桥,你会无端地想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桥里桥”,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令人叫绝的是,两桥一呈南北方向,一呈东西方向,直角相连,所以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同井中观月,因而博得“桥里桥”的美称。又因为这两座桥地处镇郊接合部,一边是民居栉比,一边是翠田绿树,风光十分优美。两桥又都是拱形结构,高大雄伟,若站南河岸观看,两桥半圆形的桥孔倒映水面,虚虚实实,似圆非圆,景色迷人。
乌镇历史上第一座园林建筑,是唐丞相裴休府。当时“长廊蔽日”,民间有“有天无日”之说,可见其规模的宏大。宋室南渡后,杭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距杭城四五十公里的乌镇,屡被富裕人家青睐,纷纷在此建造宅第和私家园林。乌镇的园林建筑在明清时进入全盛时期,有十几所之多。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佳树名花,可坐、可卧,可游、可赏,极尽精巧雅致之能事。只是这些浪漫温馨的园林与晚清乌镇最好的一家园林“庸园”一样,全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庸园是新文化运动的着名作家孔另境的曾祖父花数千两银子、历时一年修建起来的,现仅留下孔另境的一篇《庸园劫灰录》。
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总结
江南传统建筑的整体特色江南地区是着名的鱼米之乡,人民勤劳富足,世称“江南水乡”。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临水而居,形成以水道为轴线的分布格局。黑、白、灰三色,是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主色调,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淡雅质朴,融合成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与住宅群相伴而成的街、巷、弄、棚,与水道相伴的码头、驳岸、桥梁与物质精神生活相伴而生的店铺、作坊、私塾、祠庙等,参差错落,繁而不乱,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