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节的别称已经被人熟知,但是本名却少有人知。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吧,小编保证当你听到女儿节的别称,会惊讶的大喊一声:啊!
节日由来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叫作上巳节,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诗经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当然这样青年男女集会的场合,女孩们一定是盛装出席的,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儿节”。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记载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古时候,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女儿节。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国许多地方在这一天,或前一天晚上,举行别致的活动。牛郎织女是由牵牛星和织女星衍化而来的神话故事。远在周代《诗.小雅.大东》里就有这样的诗章。
在古时候,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女儿节。每逢这一天,妇女们要比赛“乞巧”。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乞巧”活动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卜巧”,二是比赛穿针引线。
“卜巧”,就是卜问自己将来是笨还是巧;如果是巧,能巧到什么程度。据《开元遗事》上记载,唐玄宗与妃子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都要在青华宫吃饭时,让宫女们各以蛛丝放在小盒里,察看蛛丝的细密,用来卜问自己巧得多少。“比赛穿针引线”,就是看谁的针线活儿做得好。祖咏在《七夕》诗中是这样描写七巧的: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民间除了乞巧外,在江南和江北一带,还有女儿节送健绳的风俗。传说,喜鹊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决定造一座天。造桥要用大量的绳子,这绳子上哪儿去找呢?当初给牛郎织女说媒的老黄牛,突然想起当地居民有在端午节给小孩在手腕上栓彩绳,象征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于是,它就到各个村子里讲牛郎织女的悲剧,发动人们献绳。人们听了老黄牛的话,都很同情这一对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于是,人们相约在女儿节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上,让喜鹊衔去搭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少女们还喜欢躲到葡萄架下,传说,这样可以偷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相思细语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给后人留下的这些有趣的风俗,一直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