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常常有提到孩提这个年龄称谓,它一般指多少岁?
答:相当于现在的2—3岁。
《孟子·尽心上》里有这么一句话:“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意思是,孩提之时的儿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双亲的。
后来有古人注解这句话的时候说:“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大意是说,“孩提”,就是指孩子在两三岁之间的时候,那时候孩子会笑了,可以提抱着了。
还有人注释说:“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这句话里,“婴儿始孩”的“孩”字,是指小孩笑。也就是说,古人都认为,当孩子开始学会笑的时候,就是孩提时期了。
有一个词叫“襁褓”.很多人把第一个字读成“强”,其实读错了,正确的读音应该是“抢”.襁,是背着婴儿时所用的布兜;褓,是小孩盖着的被子。既然孩提时期还是在襁褓之中,是很小的,恐怕连很清楚的记忆都没有,那么怎么可能像很多文章里所写的那样,能去上学或者做一些大孩子才能做的事儿呢?所以严格来说,很多人都用错了“孩提”这个词。
有人会问,既然“孩提”是很小的年龄,那么孟子为什么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能“爱其亲”呢?其实孟子的这句话有个前提,要结合上下文看孟子认为,“爱其亲”是一种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所以哪怕是襁褓小儿也会具有这样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