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砚台是文房四宝之首,当然砚台的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因为砚台相对其它三宝来说有比较好收藏的特点。所以历代文人都有收藏砚台的习惯,更有有些文人在死后用砚台来殉葬,那么,明清时节的砚台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随小编一起到砚台文化去看看吧。
螭虺纹钟形端砚。清代,长16厘米,宽12.3厘米,高2.6厘米。此砚为仿古青铜钟造型,雕工精致繁华,典型的乾隆工艺。砚铭:“文武静不廷,卣夏燮百邦,于秦执事。作孟和。”
明朝初期,砚的形制大都延续了唐宋时期“规矩方直”的风格,到了中后期砚式造型开始趋于多样化,同时砚雕人才辈出,工艺观赏砚成为主流。雕刻纹样精致,砚的功能逐步由实用转变以艺术为主。而且砚台硕大厚重已成为明代的主要砚形特征。
明代的石砚,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由于端石的开采一直未停止过,而歙石的开采规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难取,所以端石的声誉日隆,名气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明成化年间,由于端溪砚坑开掘出许多石质幼嫩、石品花纹优美的砚石,如蕉叶白、鱼脑冻、金银线、石眼等,在砚雕过程中,艺人们充分利用砚石上的天然石品花纹,巧妙构思或保留天然原样就能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天然景物。由此出现了不少生动活泼、构思简练的随形砚,开创了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先河(见图)求风韵的文人砚雕先河(见图)求风韵的文人砚雕先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的砚与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在乾隆时期,砚雕工艺鼎盛,如砚石的种类、形制、雕刻技法、石品花纹的运用等都有许多创新,雕工纤巧,为历代制砚所不及。砚雕技法吸收了石雕、玉雕、牙雕、木雕和漆器等雕刻长处,雕刻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印章篆刻等。在雕刻中,还大量采用通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线刻、薄意雕、阴刻等多种雕刻技法,砚台做工精致入微,成为文房中的实用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