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琴,鄂伦春语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汉语统称口琴。他是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在鄂伦春族乐器中,他是属于比较久远的乐器,起源于何时何地已经无从考证了。现在就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鄂伦春族的乐器明努卡吧。
外形特征
多为铁制(也有用铜制),长约12-15厘米(或六至十公分),由琴库和琴簧两部分组成。琴库通常是将一根长约二十公分的铁条或铜条打制成形。琴簧是用一根长约八公分,宽端四或五毫米,细端仅为二至三毫米的极细薄的铜片。也有的口弦琴是在一个铜片中间切割出一根细长的琴簧。手持部分为圆环形,联接两根“梢形”铁条,中间夹一条薄钢片,钢片一端缠一点棉花或镶柳木柄,以便于用手来弹拨。
演奏方法
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握琴库的根部,将琴簧部分置于口唇之间,右手食指抵住琴库尾部,同时用大拇指拨动琴簧,簧片震动后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靠口腔、唇的开合,呼吸强弱来配合调节音量和音色。随着演奏者拨动的力度以及气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发生细微的变化,整个口腔也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将“嗡嗡”的声音转换成“哇哇”的声音。男人多用食指的第一、二关节中间弹打,力度大,甚至身体也随节拍摆动,表现出一派男子汉的风度,音色也较为浑厚洪亮。女人则用指尖轻轻弹拨,声音也较为柔弱。音量很小时,即使在很安静的场合中演奏,也只能使几个人听到。由于口弦琴的音域狭窄,音量微弱,一般只能弹奏极为简单的乐曲,供演奏者自我欣赏。这种乐器不仅要靠着空气的振动来发音,同时还须用手指拨动簧片,再用口形的开合动作,并借用口风的作用配合发出乐音。构造分琴鞘与簧片两部分。琴有大、中、小之分,型号越大、声音越低、越浑厚。演奏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虚含在口中,然后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拨动小柄,用小柄牵动簧片条振动而发音。
鄂伦春“明努卡”
口弦琴起源于何时,至今不见有资料记载。中国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北欧拉普人,日本北海道爱依努人也均有此类娱乐器,口弦琴多是狩猎民族普遍使用,且较为久远的“乐器”。
鄂伦春族口弦琴作为自娱工具,多在闲暇时或狩猎的间隙弹打取乐。单调的生活也使鄂伦春人对口弦琴的演奏,赋予了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常常用来表达演奏者的心态,如:青年女子或失去丈夫的妇女,常在弹拨口弦琴中表现自己孤独的心情,口弦琴音色委婉哀怨,如泣如诉,让人听了十分动情。男猎手打到猎物后弹拨的口弦琴,音色较为活泼有力,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有时他们还用口弦琴模仿鸟或其它动物的叫声,还风趣地配合一些手势、动作和表情,更加生动形象。此时也是最能体现鄂伦春人特有的幽默、诙谐天性的时候,谁看了、听了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感染而捧腹大笑不已。此外,鄂伦春人常用口弦琴来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感情信息,男青年猎手常用弹口弦琴对有好感的姑娘表示爱意,如果有某男青年猎手把口弦琴捎给哪位姑娘,则意味着求爱和约会。现在,口弦琴已是鄂伦春文物了,青年人很少会弹,每当有人要求会演奏的老人弹口弦琴的时候,他们都会兴致勃勃的给表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