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过后,粤西的一些地区开始杀鸡杀鸭,准备大鱼大肉,几个村大家开始筹备一个更热闹的活动那就是年例,年例的历史悠久,从古代到现在大家越办越热闹,除了有好吃的,欢乐的活动更是少不了,当然了每个地区的年例时间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和小编一起去看看湛江年例是怎么样的吧。
湛江年例:
年例,汉族民间岁时习俗。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年例起源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廉江市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伯公巡游”,据廉江《石城县志》记载,可以追溯至明朝,且明朝清官海瑞的老师梁逵就在吉水镇。直到今天,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年例巡游,还能看到《海瑞赴廉谢恩师》的木偶飘色表演。
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1]
年例形成
关于年例的形成汉族民间存在三种比较广泛的说法。
说法一:湛江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清明之后淡去;二是湛江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会性质。随着汉唐以后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于是汉族民间便把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等扩大化,每年都热闹地举办一回,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庆--年例;
说法二: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湛江有许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据了解,生于高州的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着名领袖,率兵平定海南540年的兵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粤西及海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
说法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这种说法与传说中“年”的由来同出一辄,考究起来也非空穴来风。雷州半岛自古多雷,雷州古老的民俗“雷傩舞”,源自古代雷州古越族人对雷神的崇拜,举行的一种敬雷仪式,每年正月廿八日雷首公诞辰,雷州城乡举行盛大的诞期节庆,开展舞雷傩活动。雷州的雷傩舞活动分布于雷州市的南兴、松竹、白沙、雷高、附城、沈塘以及麻章区的太平、湖光等镇的村庄。至今,雷州松竹镇东角村、仙排村、塘仔村仍然传承着这种古老的雷傩舞。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考证。事实上,一种民俗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孕育而成,存在诸多因素。民俗专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年例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与土着文化交融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多元文化,再以民俗的形式传承下来。
关于历史上的迁徒,《雷州府志》有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移民远迁,把来自中原的释道儒多元宗教文化带到雷州半岛,再与雷民俗文化交融。原湛江群艺馆馆长、民俗专家朱卫国认为,年例是一种信仰文化,历史上几次迁徒,来自中原、福建、江西等地的各支各脉以习俗的方式保留了祖宗的习惯、信仰和图腾,传递着一种遥远的文化密码。
关于年例的起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在遥远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于是祭祀之风盛行。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祭祀之风更盛,历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经过五次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复杂的民系和越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着文化交融凝聚,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一个具有湛江特色的群体。而由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村落或者部族,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还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游神、演木偶戏,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彩旗等活动,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 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国泰民安。这种约定俗成的活动慢慢演变成一种包括饮食、戏曲、民俗、祭祀等在内的大文化体,这就是年例。[2]
年例流派
由多元文化与土着文化交融发展而来的湛江年例文化,同样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几点:
各地的年例日不同,大体从正月初二起至清明节,其中十五、十六日是高峰。清明之后的其他时段,有些地方也有年例,入秋以后的年例叫“翻秋年例”.在天数上,一般为一天,也有两三天的,比如吴川梅菉头的年例是正月十六、十七两天。次数上,一般一年一次,有的村庄是一年两至三次,比如吴川兰石镇多条村庄一年中有3个甚至3个以上的年例,其中兰石村有6个年例节,分别为正月十三、三月三、四月四,六月十六,七月七、九月九。其中正月十三的年例节最隆重,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游神、唱大戏,其他几个节则小做。
为何年例日各有不同?
其一、年例节也叫“神诞日”,是敬神祭祖的日子,所选定的日子可能与所奉的神的诞辰、宗族搬迁日、祠堂落成日等有关。
其二、文化图腾各异。年例民俗活动中常见的图腾有龙、狮、傩等,但各地各有讲究,如遂溪县是醒狮之乡,多以舞龙舞狮为主,但遂溪殷屋村却有“狮子不能进村”的习俗,所以,该村只能舞龙和舞鹰雄。雷州乌石是个港口,当地有一种蜈蚣舞,舞完了用竹篾烧火赶走瘟疫,以祈祷海不扬波,人丁兴旺。吴川梅录舞貔貅,为的是镇宅避邪,广纳天下财。雷州松竹等地和麻章旧县舞傩,为的是驱疫庆丰收。
其三,各地供奉的神不同,所供神的数量也不一样。比如吴川梅菉头村的祖庙供有94尊神像,包括康王、冼夫人、关帝、华光等,到年例时,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松竹镇山尾村的三宝堂供奉菩萨、玄坛雷首与三山公;白沙镇东岭村的雷麦陈三殿宫供有雷神、麦陈二将;南兴镇下田村帝帅庙供奉北帝、南极、天罡、玄坛与上元;太平镇东岸村供奉三官公、关圣公与观音,家家户户奉祀雷首公;太平镇调浪村奉祀万天雷首保运天君、五显火轮华光大帝、英武、观音与梓童诸神;客路镇内村供奉顕赫邬王、雷首、兴武、班师、华光、灵官、土地、中国、文昌梓童;客路镇客路圩供奉仁勇关皇大帝、仁勇关圣帝君、白马、茗山邬王、康皇、华光、毒蛇王、青蛇王、老师大爷、二爷、三爷、得道李康农、天后宫、陈氏、黄氏、李氏、谭氏等姑娘、四境土地公婆;麻章太平镇麒麟村供奉兴武、邬王、白马、雷首诸神;麻章区太平镇南边园村供奉五海、三爷诸神;太平镇草坑村供奉老师、观音诸神;太平镇仙坡村供奉巡天、白马诸神;南边园村、草坑村、仙坡村供奉雷首。无论供奉哪个神,都预意了族人对神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的敬仰,以祈祷风调雨顺,百业昌隆,人丁兴旺,为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其四:游神的方式不一,有陆上巡游,海上巡游和空中巡游。大部分年例的游神是在村所辖的区域内巡游,是陆上巡游。临海的村庄也有海上巡游,据说麻斜过去是把神请到船上,开着船出海巡游,但这种巡游方式近几年没有再现。
2005年,对麻章志满办年例时,甚至还出现了飞机巡游的壮观场面,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当我们透过各种神和图腾等文化表象,仍可看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雷州文化由土着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而成。雷文化是湛江较原生态的土着文化,雷州地区崇拜雷神,沿习了古越族人对自然多雷的崇拜。据史志记载,上古的雷州属南交,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人崇拜雷神,善于铸造云雷纹铜鼓以酬雷,他们建雷公庙,用铜鼓举行祭雷酬雷仪式,以示对雷神的崇敬。1989年,雷州市英利覃典村出土一件北流型汉代铜鼓,鼓面中心有太阳芒纹、云雷纹与鼓身都有云雷纹;1999年雷州西南的迈熟村出土一件万家坝型春秋时期的铜鼓,鼓面有太阳芒纹与云纹,鼓身有网纹,鼓脚有云纹一圈。如今,雷州仍遗存有雷公庙、雷祖祠、中国雷皇庙、南天宫、辛天庙、邓巡宫、帝帅庙、雷龙朱帅庙、镇海雷祠等奉祀雷祖雷神部将的古迹。除了沿海口岸独尊妈祖庙外,雷州许多庙供的是雷神、妈祖与观音三神合一,这是宋代以后闽南人大量迁雷,妈祖文化在雷州广泛传播的结果。在年例之风最甚的吴川,康王、冼夫人、妈祖大行其道。这与吴川的历史形成有关。据史志记载,历史上两次闽人南迁,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闽人敬奉海神妈祖(即天后),并把这种信仰传给后人,今天,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尊崇。康王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这位中原名将在吴川广被敬奉,梅菉祖庙供奉的就是康王。据文籍记载,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战功显赫,最终战死沙场!中原地区的百姓为了纪念康王,建了许多康王庙。随着北宋国力渐弱,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并把他们所敬奉的关帝、康王这些“神灵”人物一起带到了粤西地区。至于冼夫人与吴川则更有渊源,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为纪念夫人设冼太夫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