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里的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都是不一样的,在元宵节这一天南北方的传统美食也是不相同的,北方叫元宵,而南方叫汤圆,下面就是我们总结的关于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与为什么要庆祝元宵的全部内容,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
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候称这种食品叫做面茧或者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加糖馅,与今天的元宵非常的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做元宵了。
而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的食品,在北方叫做元宵,在南方则称之为汤圆,不过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正月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予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慢慢的就流传下来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唐五代时,要在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南宋时又出现了“乳糖圆子”,在《元宵煮浮圆子》一诗中有了“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这样的句子,这些食物可以看做是汤圆的前身。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汤圆和元宵的制作方式不同,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馅料可荤可素、可甜可咸,花样很多,甜馅一般有豆沙、枣泥、果仁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
此外,还有菜馅汤圆,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近年来,市面上还出现了草莓、芒果、榴莲、鲜花、巧克力等各种“新潮”口味的汤圆,一些商家甚至应景推出了不需要下锅煮的冷藏水果元宵。
回忆起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情景,家在南京的钟琴说,南京元宵、汤圆的叫法都有,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小时候都是包汤圆吃。
为什么要庆祝元宵:
元宵节日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小结:元宵节这一天我们南北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传统风俗,但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之心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