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相关的故事和事件的传说,那么关于北京地区的平谷的神话传说你知道几个呢?那么又是你不怎么了解的呢?别犹豫,带着你的好奇心,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平谷故事
轩辕黄帝传说:
轩辕台位于平谷区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传说是黄帝的陵寝渔子山自东而西,如巨龙横卧,有九沟自北而下,形成这里九水归一的景象 素有“九龙口” 之称。轩辕陵便坐落于山水环绕的大冈之一,居渔子山的中心。它北依群峰,南对盘岳,下临沟水,上仰碧苍。仿汉建筑风格的轩辕陵,庄严古朴,特色鲜明。
因为轩辕台建在山顶之上,所以显得愈加高耸。顺花岩石阶上,高大阙门首映眼帘,直插蓝天,阙门两侧,朱雀展翅,雄狮虎踞。进入阙门,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随军北征作《轩辕台》诗的石碑遗记。正殿为汉代重修的檐庑殿式建筑。据《北京导游基础》介绍,轩辕黄帝为打败嗤尤,在平谷山东庄修建轩辕台。公元109年,即元封二年,汉武帝曾到这里祭祀过。
轩辕台地处京郊平谷区东北十余里处,燕山余脉,如巨龙横卧,陵墓依山而建,南面平原广阔,山有九沟,夏日九股水齐聚泃河而过,可渭山环水绕之胜地。
黄帝是公认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统一炎黄二大部落, 教人种地盖房,发明文字,行医用药,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世纪。相传黄帝生于山东曲阜,110岁时在河南荆山乘龙升天。《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是现在的陕西黄陵县桥山。而在河南、河北和甘肃都有黄帝陵。
1992年10月,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这座轩辕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这里是中华民族人始祖诞生和政治、军事活动的摇蓝。轩辕台是轩辕陵的一部。有一条燕山余脉延伸而来,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苍天之下,这就是“龙胧”,这条龙脉就是渔子山,渔子山依层递高,共有五个阶梯式的山头,第一级的平顶平坦,名叫庙山,轩辕庙即建于此,庙内有一巨石碑座,古书记载,碑文为古代诗人陈子昂所写的“轩辕台”五言诗一首“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轩辕台因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毁于侵华日军手中,重建的轩辕台为仿汉风格,造型庄严古朴,特色鲜明,正殿中央塑黄帝像,两侧塑伏羲、神农像,上悬汉篆金字巨匾“人文始祖”。
轩辕黄帝陵建陵的年代不详,大约建于战国至西汉年间,为仿汉建筑风格,轩辕台建于小山之上,气势博大,沿坚实的花岗岩石阶来到山顶,高大的阕门直映眼帘,阕门两侧朱雀、石狮把守,大殿为单檐庑殿顶式建筑,古朴庄严,正殿供奉轩辕、伏曦、神农三皇。庙内有一巨石碑座,古书记载,碑文为古代诗人陈子昂所写的《轩辕台》五言诗一首“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轩辕台因此而得名。
到轩辕台既可登九龙山观光,也可在九龙湖上荡舟、垂钓、嬉京的18位历史、考古学专家,经过对遗址的科学考察和对文献的充分考辨,日前得出一致结论,确认古代在今平谷地区确实已存有轩辕黄帝陵及祭祀的庙宇,认为把一度废弃的古轩辕黄帝陵加以复原和保护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且是很有意义的。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见于记载的黄帝陵庙,其中位于陕西和河南灵宝的轩辕黄帝陵庙比较闻名。至于轩辕黄帝究竟葬在何处,史学和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
参与平谷轩辕黄帝陵专家论证的18位史学和考古学专家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北京市考古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均为资深学者。论证期间,他们考察了位于平谷区山东庄庙北的轩辕黄帝陵遗址,对大量有关文献和史料以及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缜密考证。
18位学者达成如下共识:平谷轩辕黄帝陵有历史文献可考,有遗址和碑记可证,有考古发掘底层及出土文物可据,并有历史和相传的“口头”活材料为补充,是历史上确曾存在的古陵。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大师苏秉琦、享誉世界的甲骨文商史权威胡厚宣、先秦史巨擘赵光贤曾对平谷轩辕黄帝陵有确认和论证,此次论证18位专家一致赞成苏秉琦等老一辈学者得出的科学论断:古代在今北京平谷地区已确实存有轩辕黄帝陵及祭祀的庙宇。
18位学者认为,北京周边地区有不少关于黄帝的传说记载和遗迹,为北京地区有关黄帝的活动和后世子孙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因此,古代平谷地区有轩辕黄帝陵就绝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北京地区悠久而丰富历史的见证,又表达了生活在这一带的黄帝后裔对自己始祖的缅怀和崇敬。论证期间,专家们还对平谷轩辕黄帝陵的复原、保护和利用发表了不少指导意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仁义胡同传说:
平谷区城区东部的北门街,原称仁义胡同。关于这个胡同的来源,和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关。
相传明代时,金尚书、倪尚书两家相邻,只一墙相隔。一次院墙倒塌重修时,两家家人因墙基发生争执,倪家说金家多占墙基,金家说倪家多占墙基。两家分别给在外做官的老爷写信,要他们出面干预。时间不长,两家分别接到回信,信的内容都是:“百里捎书为堵墙,让出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见到信后,两家人十分惭愧,主动找到对方道歉,在修墙时分别让出一墙的墙基,形成一条约5尺宽的胡同,百姓管这条胡同叫仁义胡同。
关于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有很多说法,比如安徽桐城、山东青州都有类似的“仁义胡同”的传说,《北京胡同志》中记载了平谷的“仁义胡同”,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仁义胡同传说以明代金尚书和倪尚书两家的谦和礼让为“内核”,从街谈巷议逐渐演为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历时已有六七百年之久,至今仍为当地民众津津乐道。传说中的诗句“百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至今仍为人咏颂。
平谷的仁义胡同传说历史人物具体、历史遗存清晰,从而使传说具有真实可信性、延续传承性。仁义胡同现完整存于平谷旧城街,由仁义胡同而得名的仁义村(解放后更名为和平街)至今存在,是远近闻名的“和谐礼让”之村。而据史料记载以及以历史文物证明,仁义胡同的主人公金、倪两大家族,确为明代时平谷两大名门望族,其后人现仍有部分居住在仁义胡同中。
平谷仁义胡同传说以历史遗存为载体,为研究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传说中所体现的教化理念,社会意义突出,在当今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中仍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仁义胡同传说更多的是在当地年长的老人中口耳相传,但现代传媒方式的兴起,使得传说面临流传不畅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仁义胡同旧址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受到冲击。亟需在整个城市规划中重点保护好仁义胡同,以便为传说的流传提供相关文化空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搜集与仁义胡同相关的习俗及传说,充实仁义胡同传说的内容和社会意义。
小结:这两个传说都是比较的久远的,很多是当地老一辈的才知道的事情,很多不是老一辈都不怎么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也是比较的久远的,但是现在也还是会有一些相关的故事流传,但是没有那么广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