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是中国内陆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在草原游牧生活中的人性格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点狂野和粗犷,而正是这一种豪迈的气质吸引了很多游客的观光和驻足,因此草原文化节也孕育而生,那么,举办草原文化节有哪些意义呢?一起去看看吧。
一、草原文化节的简介
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旨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举办草原文化节的目的,力求挖掘、整合草原文化,展示草原的魅力。2004年8月6日--15日,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办,其后每年一届。历届草原文化节开展了多项国家级文化、经贸以及旅游和体育活动,涵盖了学术研讨、集邮文化、古玩字画、模特大赛、招商项目发布会、海外华侨商务考察等诸多方面。
二、举办草原文化节的意义
1、草原文化节表现草原之美
进入7月,草原之美,目不暇接。7月9日,由内蒙古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将拉开帷幕。在这个旗帜下,内蒙古的12个地区市盟,纷纷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鄂尔多斯文化节和第11届亚洲艺术节、阿拉善的胡杨生态旅游节、乌兰察布的察哈尔文化节、锡林郭勒的元上都文化节、赤峰的红山文化节、通辽的科尔沁艺术节、呼伦贝尔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风情节、满洲里的中俄蒙三国旅游节……
呼和浩特以昭君出塞为题材,连续举办10届昭君文化节,成为中国十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在鄂尔多斯,拜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体验蒙古族祭祀文化,观赏鄂尔多斯歌舞,已成为前来内蒙古观光的人们必选的内容。特别是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之大成,成为展示鄂尔多斯之美的世界性文化品牌。呼伦贝尔市打造出三少民族儿童合唱《五彩传说》、原生态民族歌舞诗《天边》、话剧《拓跋鲜卑》、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蒙古古乐演奏《蒙兀室韦》等五张文化名片,使中国最美草原更加神韵独具。建市只有30年的矿区城市乌海市,尽管缺乏历史文化积淀,但他们以书画为美,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书画艺术,中国书法城已经成为他们的城市品牌。
内蒙古的105个旗县区,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他们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举办那达慕、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等文化节庆活动。这些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辽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蓝天白云间,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万种风情。
2、草原文化节体现改革之力
千年的草原文明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内蒙古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实施了"九个一批"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开发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树立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围绕"九个一批"工程,各地纷纷出招,文化热如万马奔腾掠过千里草原。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从建筑房地产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2003年开始,累计投资3。8亿多元兴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营业额突破2500万元。集团成立的天骄艺术团,精心排练大型民族歌舞《圣地古韵》、《永远的成吉思汗》,累计演出1600余场。投资3000万元拍摄历史题材电视剧《秦直道》。东方路桥集团在呼和浩特市投资4。5亿元建设的蒙古风情园,是集蒙古族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特大型旅游景区。
深化艺术团体改革。内蒙古杂技团,1960年成立,曾一度陷于困境,欠债334万元。近年来,该团实行聘任制和签约制,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拓演出市场。自2000年以来,该团曾先后出国演出30余次,所到国家近20个,所到城市300多个,演出场次4000余场,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目前,全区直属59家文化事业单位有43家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
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序开展。2005年,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内蒙古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也是在这一年,内蒙古把每年的9月6日设立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全区被文化部命名"民间艺术之乡"10个,自治区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31个。目前内蒙古正在积极申报呼麦、元上都游牧文化区为世界文化遗产。
3、草原文化节呈现文化之脉
对草原文化的梳理是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首要工程。由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文化史在进入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人们固有的观念认为,只有长江和黄河才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源流,而对遥远的中国北方存在的另一种文化形态--草原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实际上,内蒙古相继发现的大量考古遗迹和史料证明,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比如,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50万年前,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同处旧石器早期时代;赤峰市发现了中华的龙凤图腾(距今最早的龙--7500年前"兴隆洼文化摆塑龙",最早的凤--6300年前"赵宝沟文化陶凤杯",以及"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红山文化中还发现了中国栽培最早的农作物,建造的最早城邦制国家。
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家发现,如果以中原文化或汉文化为正统,视草原民族为"夷狄之属",就无法解释中华大地的疆域辽阔,无法解释中华一体、多元共存,就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谐文化的建设。
站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视野下研究草原文化,用大历史观认识看待草原文化,使草原文化上升到中华文化主源的层面,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产生出无法估量的时代活力。内蒙古每年上百个"文化论坛"专家云集,"思想草原"极大地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和眼界,提升了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积极性,推动了建设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4、草原文化节展现艺术之花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吉祥三宝》、《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季风中的马》、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和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齐·宝力高、德德玛、腾格尔、韩磊、斯琴高娃、三宝、乌兰牧骑、凤凰传奇、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2005年,《万马奔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谢幕时说:马头琴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艺术先后敲开了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西班牙大教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德国市政音乐厅、英国伦敦卡杜甘音乐厅以及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台北音乐厅的大门,并屡屡获得国际大奖。草原民族新服饰进入巴黎卢浮宫,轰动"时装之都"。草原艺术在世界面前亮出了迷人的风采。6年里内蒙古80多个文艺团体、1600多人次,在世界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了草原文化之旅,让世界领略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1年,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踏访内蒙古大草原后写道:"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如今内蒙古这座历史文化宝库正在渐渐打开。开启的钥匙只有一把: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
小结:草原文化节,有摔跤、骑术和篝火晚会等有趣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让人了解草原人的生活状态之外,还可以让人了解到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