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时,或者睡觉时,我们总会被蚊子给咬了,这时候旁边的人就会说,你肯定是O型血,不然蚊子怎么只找你呢!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蚊子并不只针对O型血的人们。今天,我们来揭秘蚊子喜欢叮咬什么血型的人吧!
让我们回到那个有趣的实验上吧。做这个实验的科学家叫Wood,是一位研究疟疾的专家。1972年她提出了蚊子叮咬与血型相关这个新颖的想法,设计了实验并给出了血型抗原的解释假说。现在看来这个实验略显简陋,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都没有考虑和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但创新精神可嘉。
此后,Wood又改进了她的实验,观测上对蚊子的着陆(landing)和吸血(blood meal)进行了区分(因为蚊子着陆在皮肤上并不一定会吸血),并且进一步考察了肤色、湿度、皮肤温度、相同血型中的分泌型和非分泌型(分泌型,即血型抗原会分泌出现在汗水、唾液等体液中的人;非分泌型,则是汗水、唾液等体液中不含血型抗原的人。如果因为汗液中的血型抗原对蚊子确实有吸引力上的差异,那么不同血型的分泌型之间、分泌型与非分泌型之间应当会表现出吸引蚊子程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是肤色、湿度、皮肤温度并不影响蚊子叮咬的次数,并且O型血的分泌型比O型血非分泌型、A型血的分泌型都更受蚊子青睐,与假说吻合。
只是,这些实验都没有考虑到诸如出汗、二氧化碳这样重要的变量。这样的不足在Thornton的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补充。
Thornton和他的团队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考察血型、出汗情况、肤色、体毛对蚊子叮咬的影响。Thornton实验的优点是消除实验对象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影响,在单独考察某种影响因素时最大可能的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发现蚊子叮咬与血型存在必然联系,肤色和体毛也同样没有影响,而出汗的影响则很显著。在分泌型和非分泌型的比较实验中,Thornton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对于这个和Wood完全不同的结论,Thornton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Wood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受到志愿者呼出二氧化碳——吸引蚊子的重要因素——的影响而带来误差,并指出Wood的文章中存在两处统计错误。
在这个话题沉寂了二十多年后,2004年日本科学家Shirai重新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次的实验对志愿者比较人道,使用的都是被锯了嘴的蚊子(对蚊子就不太人道了),但这样也就混淆了着陆和吸血的情况。亮点则是针对血型抗原假说进行了手臂涂抹血型抗原的实验。结果显示,O型血对蚊子的吸引力除了较A型血而言有明显优势,较B型和AB型则不明显,与Wood的结果(O型血较A型和B型都有显著优势)并不完全相同;但相同血型的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之间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手臂涂抹血型抗原的实验则显示,O型血的H抗原较A型血的A抗原更吸引蚊子,A抗原较B型血的B抗原更受到蚊子的喜爱,这倒是与Wood的结论类似。
但对于这样的结果,Shirai自己也认为,即使是血型抗原实验也无法作为蚊子对血型存在偏爱的实证,因为实际情况中抗原在人体表面分布的浓度低到蚊子侦测不到的程度。综合来看,Shirai认为自己的研究并不能证明血型与吸引蚊子的程度有关。对Wood实验结果与自己实验结果的差异,Shirai推测,可能的解释是蚊子的品种不同。
其实就血型吸引蚊子理论的主要假说——分布在汗液和表皮中的不同血型抗原吸引了蚊子——本身而言,这种抗原分布的浓度如此之低,如Shirai的研究中所说,蚊子可能侦测不到。而根据蚊子的觅食习惯,侦测并找到远距离的目标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比较明确的认识是,蚊子在寻找目标时,主要依赖的是二氧化碳、热量以及一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些线索在空气中易于传播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它们觅食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更好的选择。相比之下,身为糖脂的抗原不具备这个优势,目前也的确没有发现血型抗原对蚊子有什么确切的作用。
总体来看,关于血型和蚊子叮咬的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程度,并且都有着诸如样本量不够大、各血型人数相差巨大(可能志愿者实在很难找)、对各种变量的控制和比较存在不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有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表现出兴趣,但针对血型吸引蚊子的研究也还是不多,并且这些研究之间也存在诸多分歧,使得目前并不能得出不同血型的人对蚊子的吸引力不同的结论。
结论: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不同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