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源自于周代,是中国戏曲文化中之一,历史悠久,在民间很是受欢迎,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本地特色的木偶戏,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下木偶戏之孝义木偶戏的简介木偶戏的简介,这些你们都了解多少呢?一起往下看看吧。
木偶源起
制作木偶,供人玩乐,源于周代,《列子·汤问》中有记载。木偶戏形成于何时,曾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木偶戏始于春秋战国之说。传说月皇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一个老臣。有一次,月皇受命于楚庄王,领着戏班到民间演出,因也想登台演戏,但又碍于自己是朝廷重臣怕人耻笑,就用木头制作城偶像,穿上衣服,挑出来让人观看。因发明了木偶戏,月皇成了这一行的祖师爷。
另一种是木偶戏源于西汉之说。宋代《事物纪源》《都城纪胜》《武林旧事》等史料中均认为世传木偶起源干汉高祖平城之围。传说,大将陈平造木偶巧计解围,所以也有世人奉陈平为木偶戏祖师爷。
到了唐代,木偶戏开始兴盛起来,《古都百戏考图》中记叙唐玄宗李隆基提倡影戏,当时木偶戏也用灯光映影,所以木偶戏当时也属影戏。唐玄宗李隆基在《偶儡吟》一诗中曾写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叟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展现灵动——孝义木偶戏
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铁线木偶戏四大类。
孝义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制作精巧,形象生动,表演细腻,内容丰富。据考,孝义的木偶戏于宋代时期传入。早先,木偶、皮影各成班社,孝义木偶戏用孝义秧歌干板腔调,以后用皮腔调,中路梆子兴起后采用中梆子腔调,即晋剧声腔。上演的剧目也以移植晋剧剧目为主,如《三度梅》《忠报国》《明公断》《三击掌》《走山》《九件衣》《斩黄袍》等。
因上演木偶戏夜间照明设备差,无法演出,而皮影班社只能在夜间演出,白天只能坐等,于是木偶、皮影两班社逐渐联合演出,白天上演木偶戏,夜间上演皮影戏两班社慢慢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出,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由于灯影班便于在山村乡里演出,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大家都乐于请灯影班演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明清两代,孝义的木偶艺术有了发展。民间艺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木偶人脸谱,眼睛能转动,嘴巴能开合,表演传神,形象逼真。木偶戏班有如春笋破土,竞相兴起,艺人辈出。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文联曾招收孝义的一些老艺人组成皮影木偶宣传队,活跃在边区,为抗日军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孝义的木偶艺术获得了新生,大放光彩。1956年,孝义组建了“孝义木偶艺术团”,白天演出木偶戏,晚上演出皮影戏。1958年,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老艺人那鹏飞等大胆进行改革,用碗碗腔演唱木偶戏,很受群众欢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孝义的木偶戏更加丰富多彩。《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通天河》等大型木偶戏,曾一度久演不衰。这一时期,孝义的木偶制作,造型更加优美,彩绘更加精致,神态更加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1989年,由孝义木偶艺术团组成山西木偶皮影艺术团,应邀赴英国演出木偶戏《走山》、《天蓬戏嫦娥》、《欢庆锣鼓》等,连续演出14场,场场满座,喝彩之声不绝。199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孝义市木偶艺术团演出的30集大型木偶系列儿童电视剧《英雄出少年》一亮相,就引起国内外各电视台的极大关注。孝义市文化馆的大型广场木偶舞蹈《胜溪春潮》,于2004年9月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演出,荣获金奖。
如今,孝义除有孝义市木偶艺术团之外,还有孝义木偶艺术展演团,必独村的武海棠演出团等。孝义市建立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这一举措给孝义皮影木偶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它将会在木偶、皮影艺术发展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小结:木偶戏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都是那些努力宣传和表演的艺术家,才有了今天的发展,还有很多的木偶戏艺术团的表演,也是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