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服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本民族的图腾崇拜完美地与平日里所穿的衣服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特别是花纹方面,侗族服饰图腾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全都在一针一线中找到,不得不说这是人间的一大奇迹。今天,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去欣赏吧!
侗绣:传承侗族历史、民族血脉的文化图腾
在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上,陈显月代表锦屏县参展,她一身盛装坐着,身后整齐地挂着她的作品——侗族背带、披肩、圆鼻绣花鞋等绣品。庄重的侗服上,绣着风格独具的漂亮图案,配着刀、叉、剑、戟、斧等各种形状不同的银饰件闪耀着银辉,转身便发出清脆的声响,吸引了客商和参观者。
参观者发现,陈显月的刺绣作品有个明显的特点,大都有太阳图案,而每一件都绣着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蝴蝶和葫芦。
“侗族人民历尽苦难,这些都是雕刻在银饰上的历史印记。九寨侗族同胞一向有佩戴银饰的传统,不仅是为了装扮,还有象征财富、驱邪避凶等功能,每个刺绣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美好的寓意,每个银饰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陈显月说:“太阳表示侗族人追求光明的愿望,蝴蝶和葫芦则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说侗族祖先曾遭水患,很多人躲进葫芦里,骑上蝴蝶才得以幸免,因此通过绣它们的图案来表达感恩之情”.陈显月跟大家讲起了侗绣的来由。
按照九寨侗家人的习俗,银饰侗服只传长女,其他女儿只能获得价值相当的财物。“若无女儿,便给长媳;如无子女,则传给叔伯兄弟家的长女或长媳。”陈显月介绍说:“侗族女子结婚时,必须身穿配有银饰品的侗绣盛装出嫁,一是身价象征,显示女方家道殷实;二是驱邪避凶讨吉利,穷人家里没有,借也得借来穿。”
平秋侗绣,发源于“百里侗乡”的九寨,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整体浮雕感呼之欲出,自成风格,文化内涵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价值。该绣种仅在锦屏县平秋镇及周边的侗族群体中世代相传,承载着世世代代锦屏北部侗民农耕文化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寄托,集中体现了九寨侗族劳动妇女的智慧结晶,己经成为当地侗族文化模式的物化形象。
传承人:传承侗绣技艺的创业人生
陈显月盛装背后,是她贫寒不足畏,矢志不可移,执着传承刺绣技艺的创业人生。
1964年,她出生于锦屏县平秋镇平秋村,外婆、母亲均是九寨侗族社区赫赫有名的侗绣能手。在她12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到母亲身上。由于家中弟兄姊妹多,她被迫辍学回家务农,跟随母亲唐求莲学习侗家手工刺绣,学习刺绣成为她童年最大的乐趣。短短几年时间,她学会了母亲所有刺绣技能。
上世纪80年代,愿意坚持学习刺绣的侗族姑娘越来越少,大都外出沿海开眼界打工赚钱,可陈显月毫不动心,情愿留在家里,她觉得绣娘生活很幸福。
1987年,陈显月嫁给本寨的龙再锋,婆婆吴代凡也是个喜爱侗族刺绣的人,非常支持儿媳做刺绣,帮她带孩子、做家里的杂活,教她学习侗家粗布制作技艺,从种植棉花到纺织棉纱,到织成侗家粗布并用蓝靛浸染,还给她的刺绣作品提出好多建议,使陈显月很快成了制作背带的能手,对少女腰带、小腿包绑带、少女披肩、宝宝银帽及渚绫(侗家妇女盛装)、圆鼻钩花鞋等侗家特色刺绣工艺品样样是里手。
随着老一辈刺绣能手的相继去逝,年轻一辈纷纷外出打工,家乡刺绣传承后继乏人,陈显月深感到不能让刺绣技艺在自已这一代失传。
1995年,她在平秋镇街边开了一家杂货店,主营侗家刺绣工艺品及侗布染织品等,她的小店成为当地妇女们学习交流侗家刺绣技艺的场所,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无偿传授给当地妇女。
陈显月清晰地记得,自己绣的第一条背带卖了600多元,那对她而言,仿佛是一个天文数字,她高兴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价格不断上涨,每件卖到3000多元,现在价格已超过了4000元。“锦屏侗绣”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后,她绣制的九寨背带就卖过5000元的价格。
“看起来挺贵,但由于是纯手工艺制作,绣制一条较好的背带最快也要半年多时间,很费工费力,”陈显月说:“从经济的角度说并不划算,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学。”
2012年,陈显月被评为锦屏侗族刺绣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坚信“侗族刺绣不会失传”,同时也看出了蕴藏其中的更大商机。
2013年,陈显月筹集资金近20万元,租借场地作厂房,购置机器设备,注册创办了名为“锦屏县北侗民族刺绣厂”的微企,原先在平秋村街上的小店也扩大成刺绣厂经销展示门店,将当地刺绣能手组织起来,生产开发“美霓裳”系列刺绣工艺品。
人到中年的她,还学习用电脑上网,接受客商订单。目前,陈显月已取得政府专业技术部门颁发中级工艺师技术证书,经她培训的活态传承基地学员已达100余人次,并带出了一批新徒弟。